阿根廷总统米莱龙坤投资,这位以 “激进改革” 闻名的政客,最近倒是动作频频。
从 4 月开始,阿根廷连出大招,先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拿到 200 亿美元贷款,紧接着又从美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斩获 220 亿美元,合计 420 亿美元的 “活水” 看似解了燃眉之急。
但熟悉国际金融游戏的人都懂,这钱不是白给的,贷款背后,是政治站位的较量,而站在天平另一端的,正是手握话语权的美国。
420 亿贷款的代价:米莱的 “投名状” 与美国的 “掌控术”
对阿根廷来说,能拿到贷款确实是 “雪中送炭”。虽说不少钱是 “借新还旧”,但至少暂时不用面对债务违约的崩盘风险。
可这钱拿得并不轻松,IMF 和世界银行的背后是美国的意志,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说 “必须截肢”,至于术后包扎、放多少血,全看主刀医生的脸色。
米莱显然深谙此道。为表 “诚意”,他一边高调购买丹麦二手 F-16 战机(由美国融资支持,3 亿美元一分不花),一边申请以 “全球伙伴” 身份加入北约,哪怕没名分也要蹭上 “精神北约” 的热度。
这种姿态让美国很受用,财政部长耶伦(原文 “贝森特” 应为笔误)特意飞赴阿根廷,将会面日称为 “阿根廷经济的支点日”,高调宣称 “是美国把阿根廷从悬崖边拉了回来”。
面对美国的 “恩赐”,米莱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 “表忠心”:声讨俄罗斯、伊朗,力挺以色列,把对美合作摆在 “战略核心”,而将中阿合作定义为 “纯粹的贸易往来”。
可他心里门儿清,阿根廷每年要靠出口攒美元还债,中国作为重要贸易伙伴,是绕不开的 “钱袋子”。于是,在耶伦敲打 “提防中国” 时,米莱玩起了太极:“跟中国就是正常贸易,多出口才能还美元债啊!”
龙坤投资
这种 “两边不得罪” 的平衡术,本质是小国的无奈。阿根廷 415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,410 亿是债务或抵押品,能动用的净储备不足 7 亿,连人民币互换额度都占了 180 亿。
米莱需要美国的贷款续命,也需要中国的市场,只能在夹缝中演好 “忠诚戏码”。
物价稳了,进口火了,但阿根廷的 “致命伤” 仍在
上半年阿根廷的经济确有起色:通胀从去年 280% 暴跌至 40%,进口同比激增 1/3,印度药品、意大利面条、中国日用品塞满货架。
米莱政府全面取消贸易壁垒,老百姓用上了物美价廉的商品,连当地企业家都坦言 “跟中国竞争不可能”。
但这繁荣是表面的。控制通胀不难,少印钞、守财政纪律就行;难的是让经济真正 “造血”。
上世纪 90 年代,阿根廷前总统梅内姆曾将通胀从 3000% 压到个位数,外汇储备达 260 亿美元(相当于现在的数倍),但因出口停滞、债务高企,最终还是崩盘。
历史正在重演,阿根廷如今进口依赖度飙升,出口却毫无竞争力,420 亿贷款早晚要还,没有持续的美元进项,债务危机只是推迟而非解决。
米莱迷信 “解除管控就能繁荣”,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环 —— 生产。没有能打的出口产品,光靠借贷和进口,就像给漏气的气球打气,永远填不满窟窿。
阿根廷的核心困局就在这里:锂矿、铜矿、页岩油等资源丰富,却因基础设施老旧运不出去;农业基础雄厚,却缺乏科研投入升级;汽车制造业沦为外资代工厂,赚的只是辛苦钱。
破局之路:学捷克造汽车,还是抱中国 “锂” 大腿?
要解出口困局,阿根廷有三条路可选,但每条都绕不开中美博弈:
学澳大利亚卖资源?阿根廷锂矿储量世界第二,可铁路、港口、电网老化,翻新需要巨量投资。中国是全球最大锂需求国,合作意愿强烈,但美国视中国在拉美影响力为 “眼中钉”,处处设限,这条路不仅慢,还可能触怒 “金主”。
学荷兰搞农业升级?阿根廷牛肉、大豆闻名世界,但农业育种、科研需要几代人投入。当地服务业月薪仅四五百美元,留不住科研人才,短期内难见成效。
学捷克造汽车?这或许是最现实的路。阿根廷有汽车制造基础,若能联合中国企业建电池厂、搞零部件生产,既能消化本地锂矿,又能抢占南美新能源汽车市场。
中国有技术、有产能、有资金,建厂周期短(一年即可投产),还能用人民币互换额度结算,避开美元依赖。若能抓住这个机会,阿根廷或许能从 “资源出口国” 转型为 “制造业玩家”。
米莱的政治站位已足够清晰,但经济生存不能只靠 “表忠心”。美国能给贷款,却给不了持续繁荣;中国能给市场和技术,却需要阿根廷放下偏见。对米莱而言,真正的考验不是如何讨好美国,而是能否放下意识形态执念,用制造业给经济装上 “发动机”。
潘帕斯草原的野驴跑得再快,也得看清楚前路。米莱当前支持率尚可,本届政府大概率能做完任期,但债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着。
420 亿贷款是缓冲,却不是答案。阿根廷要想真正站起来,既需要美国的 “输血”,更需要中国的 “造血” 合作。
毕竟龙坤投资,繁荣从来不是靠谁 “拉一把”,而是自己能造出 “能换钱的东西”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